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发掘中医仁爱思想 助力培养医学人才

中国的医学职业精神源自中医医德思想,出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敬祐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对传统中医仁爱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应用,让传统医德精神焕发新的生机。重新审视中医药文化的存在价值,充分评价中医仁爱思想的时代价值,这对合格医学人才培养、现代医德规范的培训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将传统中医仁爱思想精髓与现代医学伦理道德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这是“两个结合”思想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医的仁爱思想

医乃仁术、济世救人。中医发展过程中,“仁爱”长期被作为医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医术乃仁术”一直是广大医者所遵从的准则,也一直被社会所推崇。医生这种职业最为特殊的就是对从业者的道德品格、仁爱之心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医者需要直面鲜活的生命,所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如果不能心怀仁慈,不能把患者作为自己亲人来对待,就很难做到全心全意救治病患;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医有深远影响,“悬壶济世、济世救人”、医者要“有割股之心”,这些既是传统医德的核心要求,也体现了医者独特的社会定位。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深度浸润,“仁爱”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医从业者的内心,被作为医者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古人云:“医者,圣人仁民者也”,这里强调的就是医者要像圣人那样,担负着“爱民”“抚民”的重任;《黄帝内经》指出,天地之间,万物具备,人命最贵。明代名医喻嘉言亦强调,医术本身是仁术,医者的仁爱之心与医术同等重要。这里非常明确地对从医者在德行、人品方面提出要求,“医术乃仁术”这句话也深深被刻入广大中医从业者的内心,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可见,经历代代传承,中医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有医者的道德追求和内心崇尚,即“医乃仁术,济世救人”职业理念的不懈坚持。在广大医者心中,在普通民众心中,只有明确和坚持中医的职业道德,才有可能不断提升专业技术、道德修养,才能造就德术兼修的苍生大医。

严谨审慎、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谨慎行医为历代医家所遵从。自古以来医者都是心系病人安危的角色,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严谨审慎、一丝不苟的行医态度和准则。相传远古时期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中医从业者以极端负责任的态度济世行医的真实写照。《黄帝内经》中载有“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的自序中亦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些经典的句子不仅是作者本人的主张,也是当时诸多医者共同追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历来特别强调系统观、整体观,主张治病应该是系统地调理,用药最主要的目标是驱邪扶正,即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机能,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同时,中医坚持对症治疗、科学治疗、辨证治疗,“望闻问切”的四证方法就是最好的体现,“四诊”是为了准备做出诊断,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孙思邈指出治病应做到,全心全意、用心诊断、望闻问切,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准确诊断之后,精心治疗,下针用药也不能有任何差错。这就非常明确地对从医者提出了要求,即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为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据《古今医鉴·明医箴》载,明代大医家李中梓亦主张,医者在为病患治病时,要注意尽量多跟病患沟通、交流,要多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还要多了解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只有对患者这些了如指掌了之后,才能更好对症下药,即在认真诊断的基础上,才能“因病制方,对症投剂”。可见,中医历来注重实际,注重系统治疗,还特别关注患者的精神因素,要求根据病人情志进行全面诊疗,可谓观察细致入微,严肃异常。反映出我国古代医家严谨审慎、求真务实的廉洁思想。

谦虚好学、精进方术。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妙无比也深奥无比,诸多大医家无不倾注毕生心血去探究。据《伤寒论》载,“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这段文字所讲述的就是人体的精妙,医术的微妙;《黄帝内经》要求习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谓非广博难成良医,这也是历朝历代的医者都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原因所在。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所表达的意思是大致相同的。元代医家朱震亨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名医,但是他从未骄傲自满,而是一如既往的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经常跟同行交流,不耻下问,为世人所称道。明代大医李时珍医术精湛,仍潜心医药学研究,当他对比发现历代本草书籍存在不少谬误的时候,忧心忡忡,下决心全力以赴纠正谬误、补充空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走遍了祖国的河山大川,呕心沥血,最终编纂了著名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由此可见,广泛涉猎、刻苦钻研是中国传统社会对医者的要求,从医者应该始终坚持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才能真正领悟医学的真谛,因此,谦虚好学、精益求精的思想同样是中医思想的一部分。

中医仁爱思想助力培育合格医学人才

自古以来,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立德树人,成书于汉代的《礼记·大学》中载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道德很早就被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近代以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得以传承与发展,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不仅规定了医学教育应在临床医学技能、医学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要求,而且特别强调了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并且出台了许多精神品质方面的准则。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因此,医学生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传统中医仁爱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中医仁爱思想必定可以在医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行名医带徒弟,即师承教育模式,在选拔传人的时候要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名师名医传授的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还必须开展品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医务工作者,才能真正促进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在常规的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增加设置医学伦理、医学发展史、医学社会学的等交叉课程,不仅要将传统中医仁爱思想贯彻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带领学生更多地了解医学发展史;而且要深入、系统诠释传统中医的仁爱思想,并将其渗透到医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内容体系,从而激发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提升医学生审美品味,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