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的中医师承教育实践路径

•师承教育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式。

•师承教育是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

•中医独特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守正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核,创新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决定了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的必然路径。

当前,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特征的“个性化”师承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和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中医师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的中医师承教育实践路径已成为重要课题。

中医师承教育的时代意义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充分彰显了中医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师承教育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发端方面,中医师承教育以《黄帝内经》中岐伯、黄帝的师生问答为肇始,书中通过师生问难答疑的方式把秦汉前的医学成就及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师承教育模式的承载下,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

经典传承方面,中医各学术流派作为中华悠久历史的产物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沉淀,主要是通过师徒授受、家传、讲学、私塾等教育形式,使经典特色医术代代传承。近代以来,师承教育仍然是中医传承的主要形式,如江苏孟河医派、上海蔡氏妇科名医七世、浙江乌镇医派等医家学术流派或医学世家,其本身就体现了师承传授的关系。

精神传承方面,师承首先在于“精神传承”,有了内在精神的一脉相传,才能得先师“真传”、续圣哲“余脉”。中医“道术相合”的特点,使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和“耳提面命”更加紧密,“大医精诚”等中华优秀道德精神通过师承教育得到更好传承。

师承教育是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中医药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主要教育模式。

发展中医师承教育,对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中医服务规模、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之举,是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的必然路径。

守正方面,中医师承教育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这有利于保持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传统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同时,传统中医流派的传承,当前仍主要以家族相传、师徒授受方式,通过耳提面命、耳濡目染、侍诊抄方、秘传其技,从而让徒弟得到师父“真传”,进而实现医学流派代代相传。

创新方面,现代高等院校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现代医学思维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中医师承教育更加注重临床实践,通过在院校教育中大力推广师承教育,可促使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有机融合,并通过实践和研究推进中医现代化创新。

中医师承教育的核心内涵

“以人为本”的医德医理医术传承

中医学以“大医精诚”“济世活人”等为医德文化,以“形神合一”“治未病”“标本兼治”等为医理逻辑,以个体化“辨证论治”为医术程式。这些特殊的思维方式、特色理论、临床经验等都难以通过单一的院校教育来实现,需要结合师承教育才能领悟、获得、发展和创新。

在医德传承上,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德医风的传承是中医师承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师承的核心与灵魂,更是中医文化的体现。通过师父的潜移默化,学徒得以坚守“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济世情怀,秉持“生命至贵、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做到以“诚”执业、以“净”执业、以“严”执业、以“精”执业。

在医理传承上,无论是“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治未病”的预防观、“标本兼治”的中和观,其所针对的均是“人”这一生命主体,而不是“病”这一生命现象。当遇到疾病时,如何从“人”的角度理解其产生,解释其预后,认识其治疗手段,都需要有一个长期且稳固的教育方式,而中医师授徒承的师承教育模式,使得独具特色的中华医理得以传承。

在医术传承上,中医注重临床实践,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注重挖掘患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国医大师李辅仁先生曾总结:“中医学是实践医学,晦涩抽象的中医学理论只有在病人身上,在临床实践中才会变得异常灵动与直观。”

“一脉相承”的特殊师徒契约制

中医师承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传承机制,具有亦师亦父、亦工亦学的特殊教育传授特点。千百年来,中医师带徒均是极为密切的关系,出师的徒弟无论是医德医风还是中医技术,均与师父一脉相承。

师徒关系独有的精神传承。师父除“授业、解惑”之外,还会担当弟子们的“精神导师”,为医术传承赋予医德医风的人文品质。

师徒关系特殊的情感传承。相比于理性的契约制,中医师徒制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的基于裙带或情感关系建立起来的组织关系模式,师徒双方在德才方面都经过长期的相互考察,才确定下来一种长期稳固的、富有温情的特殊契约关系,这更加保证了师父能将一生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师徒关系严格的技术传承。中医学具有个性化和实践性的特征,更加强调以技立向、以技荣身、以技耀门,中医师承也形成独有的强调“师出有门”的技术传承文化。师父“手把手”将医学理论、实践经验等传授给徒弟,徒弟则在侍诊学习过程中,不断了解和体会师父的临证思维、理法方药。

“道器合一”的经典与临床并重教育方式

中医学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的生命科学。重经典之道、重临床之器是中医师承教育的鲜明特点。

重经典方面,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形成于数千年前,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医经典是中医学术的奠基,尤其是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标志,研读经典有助于中医思维的训练,而且更能体会到中医理、法、方、药的统一。中医师承教育,历来注重经典读与教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注重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确保在日后临证中学以致用。

重临床方面,中医发源于实践,是临床疗效的系统总结,疗效是中医永葆生命力的根本。以疗效为主的临床经验和诊治技巧往往难以通过单一文字和医书予以传承,需要言传身教,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反复体验方能掌握。中医师承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并将其融入临证实践中。学生跟师临证、侍诊抄方时,老师通过躬身示范、适时点拨,向学生传授中医基本理论、诊疗要点和临床诊治规律等,学生在此过程中“沉浸式”学习,感悟老师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由此打开尝试创新的大门。

这样经典与临床并重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典籍,又便于学生认识疾病、应用方药,还便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掌握学生的基本素质,做到因材施教。

对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建议

重塑中医师承教育文化氛围

提高全民中医师承教育认知。总结全国各地中医流派、中医经典名家病例等,制作高质量中医文化产品,讲好中医故事,通过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强化宣传,引导形成全民信中医、懂中医、爱中医,进而实现学中医的文化氛围,努力提高中医文化师承教育的全民化属性。

夯实中医师承主阵地。依托各级各类中医大中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等打造师承教育阵地,通过解读儒释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医师承教育内核,以及组织探究中医师承教育特色优势及发展规律,强化师承教育理念形成,构建积极的院校基础性传承、机构学科性传承教育氛围。

充分发挥中医名家引导效应。多形式强化名家溢出效应,以讲座论坛、技术培训、临床观摩、学术出版等方式,宣传推广名老中医、经典流派医德医术,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广泛传播,吸引更多优秀中医人才拜师深造。

将师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理论和实践结合,创新改革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坚持中医药课程为主线,社科、人文、现代医学为辅的课程设计,根据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研究方向,对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各有侧重确定课程课时。理论方面,突出中医经典名著和医案课程,将《黄帝内经》等经典纳入教学必修课程,进一步提高中医经典课程比例,培养中医思维;实践方面,完善观摩、侍诊、跟诊、模拟实训、教学实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培养实操能力。

通识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分阶段培养中医人才。如本科阶段实行课堂集体教学和导师针对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前期以通识教育为主,加强哲学智慧、生命关怀、中药炮制、中医针灸等专项学习,培养人文和中医辨证思维,锻炼药理分析和诊疗手法;后期实行“一对多、多对一”相结合的导师制,面向全部本科生实行以培养兴趣、优化格局、拓展视野为目的的导师制教育,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筛选成绩优秀学生开展“一对一”导师制,在师承导师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强化理论和实践学习,有效传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技术。总之,将师承教育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在中医药院校教育过程中,全过程强化师承教育理念和教育措施,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构建出规模化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建立多层次师承教育模式

名师带徒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用好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等平台,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专家作用,优化师徒双向选择机制,筛选一批理论基础好、临床水平高的中青年医师,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快速集中培养大量中青年名中医;同时推动各地参照开展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建立完善国家级、省级名医人才库。

西学中培养中西医融合型人才。依托大型医院建立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打造西学中师承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分类齐全、名中医多的优势,从与中医学科交叉紧密的西医科室中筛选中医理论基础好的西医医师开展中医临床跟诊学习,通过跟随名中医学习望、闻、问、切等中医知识和技能,培养中西医复合型人才,同时促进中西医交叉学科发展。

社会师承培养中医专长型人才。进一步挖掘民间的中医确有专长人才,鼓励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基层从业者、有相关医学学习背景的院校毕业生、以家传和拜师等方式学习中医的人员以及各类中医爱好者,通过正规师承方式取得医师资格,加入中医人才队伍,强化基层中医服务能力。

完善中医师承保障体系

严格师资生源选拔标准。分层次分类别明确指导老师认证条件,特别是要严格确有专长人员师承指导老师遴选条件,确保师资队伍素质。建立指导老师数据库,对于带出多名合格师承继承人的指导老师纳入重点师资名单。丰富生源选拔方式,通过专业基础考试、中医经典考试、病案分析和指导老师面试等方式,选拔中医理论好、临床经验足、医德品质高的人才作为传承人培养对象。

完善师带徒考核管理机制。对出师标准、质量评价、考核激励予以规范,制定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形成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指导老师和传承人筛选退出机制,同时将评价结果及时转化为对优秀师承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表彰奖励。

打造高标准师承平台。夯实教学医院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按照医院即教学场所、医生即指导老师的原则,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培养,实现教学设备与医院设备资源共享,临床课程、技能课程医院实践授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临床交互一体进行。建立名老中医和中医学术流派工作站,为系统整理、发掘、总结学术思想学术经验,创建师承优质团队创造条件。

创新师承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视频教学系统,丰富虚拟现实技术(VR)等学习场景,利用舌诊仪、脉象仪等科技产品辅助代替现场望诊、脉诊等,实现师承在线沟通交流、交互答疑以及辅导帮扶,提高师带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