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与传承文化 > 学陶文化

师范学校是要运用环境所有所需的事物

    就上面所说的,总起来看,我们知道,师范学校是要运用环境所有所需的事物,归纳于他所要传布的那种学校里面,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这个定义包含三大部分: 一是师范学校本身的工作,二是中心学校的工作,三是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这三大部分应当发生有机体的关系,使得他们的血脉可以流通,精神可以一贯。他们中间不当有丝毫的隔膜。 一看这个定义,我们立刻晓得师范学校的出发点就是他所要传布的中心学校;中心学校的出发点就是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建设师范教育之历程。

    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既是中心学校的中心,我们首先就要把他弄个明白。我们要晓得幼年人在生长历程中有什么能力有什么需要。我们虽不能完全知道,但是学者已经研究出来的,我们必须充分明了。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环境对于幼年人的生活有两种大的力量。 一是助力,自然界的光线、空气、食物、饮料,在常态之下,都是扶助人类生长的东西。社会里的语言文字、真知灼见,以及别人的互相提携,也都有扶助我们生长的作用。二是阻力,例如狂风、暴雨、水患、旱灾、虫害种种,都是自然界与人为难的东西。社会方面的贪官、污吏、劣绅、土棍、盗贼,以及一切不良的制度风俗,也是我们生长的挡路物。可是阻力倘不太大,可以化为助力。逆境令人奋斗,生长历程中发生了困难才能触动思想,引起进步。人的脑袋就是这样长大的,文明也是这样进化的。我们应当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因此,我们又要问自然界与社会界对于幼年人的生长有什么助力,有什么阻力?他们对于幼年人生长的贡献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缺憾要人力补天工之不足?一个环境对于幼年人生长之助力、阻力、贡献、缺憾,要具体的分析开来才能指导教育的实施。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分析出来的具体事实必定是整千整万,学校自然不能完全采纳进去。所以进一步的工作就是估量每件事实的价值,价值估量之后再作选择的功夫,把价值最低的除开,需要可缓的除开,学校不必教不能教的除开,留下来的容纳到学校里去,编成教材,制为课程,佐以相当设备,配以相当程序,使教师指导学生脚踏实地的去做去学。这样一来,中心学校就可以办成了。  这种学校是有根的;他的根安在环境里,吸收环境的肥料、阳光化作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能长大、抽条、发叶、开花、结果。这种学校是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联为一气的。他能适应环境的生活,也能改造环境的生活。他是本地的土壤里产生出来的,它自能在相类的环境里传布。我们可以祝他说:“恭喜你多福,多寿,多儿子,儿子又生孙,孙又生儿子,子子孙孙生到无穷期,个个都像你,个个胜过你。”中心学校有了办法,再办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他与  中心学校的关系也是有机体的,也是要一贯的。中心学校是它的中心而不是它的附属品。中心学校也不应以附属品看待自。己正名定义,附属学校这个名字要不得。实习学校的名字好得多,但是这个名字包含了“思想与实习分家”的意味,也不是最好的。师范学校的各门功课都有专业的中心目的,大部分都应当与中心学校联串起来。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功课若是附加的性质,决不能发生很大的效力。这种功课应当与实地教学熔为一炉,大部分应当采取理科实验指南的体裁以谋教学做三者之合一。我们进行时对于师范生本身之能力与需要,当然要同时顾到。因为师范生将来出去办学的环境与中心学校的环境  必定不能一模一样;要想师范生对于新环境有所贡献,必得要同时给他们一种因地制宜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