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美育“浸润”民族复兴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近年来发布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号召、引导、督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学校美育,带动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发展,积极探索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体系。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切实落实党和国家美育政策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可操作性举措。

其一,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旨,再次提升美育的战略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学校美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可以发挥特殊作用,且责无旁贷。2023年8月30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五周年之际,学校美育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指出,美育工作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美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形象生动、丰富多样的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二,以“浸润”作为关键词,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尊重美育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润是一个具有审美化和精神化特征的概念,也是以美育人的特点、本质、规律和有效方法,是利用艺术和审美活动,通过感染熏陶,由表及里,逐渐渗入人的灵魂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活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便蕴含着浸润式的美育逻辑。类似表述,还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西晋文学家潘岳《笙赋》“若乃绵蔓纷敷之丽,浸润灵液之滋”;《隋书·高祖纪下》“江、河、淮、海,浸润区域,并生养万物,利益兆人”;等等。

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浸润遵循美育特点,是以美育人独特的方式、智慧和力量。当代科学实验表明,美育和美好事物有助于强力提升人的抗压能力、正能量、创造性能力、幸福感和精神境界,还可以帮助解决包括儿童抑郁症在内的日趋严重的人类心理和精神危机。

其三,以八大行动构建全时空美育浸润场域。

《通知》多维度标定了学校美育的立体坐标,提出了美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校园美育文化营造、美育评价机制优化、乡村美育提质发展、美育智慧教育赋能、社会美育资源整合等八大行动,将美育浸润落实到方方面面,且多次以“全覆盖”来表述这一美育浸润场域的宏大格局。受益对象“全覆盖”所有学生、所有教师和所有学校,倡导跨学科美育教学,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等,充分诠释了美无处不在、美育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强大育人功能,为构建各级各类美育相衔接的、有效而系统的学校美育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其四,直面学校美育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美育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管理、实践和理论等都有显著进步,但也存在难点和困惑。《通知》对此给出了辩证的解决思路。

关于美育与艺术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关系,《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严格按照各学段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相关课程”,“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等,同时要“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以“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支持跨学科美育和专业的美育教学、教研、教改等,构成了以艺术学科为基础的,各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和专业教学等协同助力的美育浸润教学体系。

关于美育评价,《通知》明确,“中小学依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全员艺术素质测评”,同时也“鼓励拓展测评内容和方法”,倡导多样化的美育评价方法、利用智能技术赋能美育改革和评价改革。《通知》对美育评价指标体系也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思路,指出“重在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全面考查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些要求,为地方行政部门、学校创新评价方法和制度、激发美育活力提供了重要指导。

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锚定了“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这一目标,必将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