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挖掘中医之美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美学指出,劳动产生了美。审美,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人与世界建构的一种本己性的精神活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对美的体验、感悟和不断的追求。如老子主张“道法自然”的美与真相统一的审美理念,孔子则主张“里仁为美”的美与善相统一的审美理念等。除此之外,中国美学还从自然万物中、从艺术中去探寻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其中自然也蕴含着中华美学精神的突出特性。至于如何挖掘中医之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与结合指明了方向。

中华美学精神在“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多维度关系中运化生成,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嬗变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人生哲理之思和感性的审美体验,借此引导人生走向去蔽和澄明之境。因此,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要义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人与人的审美关系、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人与宇宙的审美关系四个方面。

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理念、伦理思想、审美价值等,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医学与美学的融合势必要将两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人”作为关联点,以此延展开来,挖掘其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科技美等中医美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出来的优美、崇高风格。

自然美与中医人体美

这里的自然乃顺其自然、保持本真状态之意。人的形体状貌就属于人的自然美。中医典籍中有大量的关于人体美的记载。如在古医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中都记载了有关医学人体美学的研究方法。唐代药王孙思邈注重和强调用药物维护、修复人体美。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他论述了维护、修复医学人体美的方剂和药物。其中不仅论述了损美性疾病的治疗,还列有生发、香身、熏衣方,从美容部位看,涉及颜面、牙齿、口唇、眼眉、头发、肌肉等。

总之,体美是指人体外貌的美感和比例的美感。人体美在不同文化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和理念,但通常包括身材匀称、肌肤光滑、五官端正、姿态优雅等方面。中医对于人体美有着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中医人体美强调的是内外兼修,即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外在的美丽,体现在面色红润、肌肤光滑、精力充沛等方面。因此,中医注重通过调理饮食、运动、按摩、药物治疗等方式,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以达到人体的整体美感和健康。

中医心理美和情志病的预防诊疗

心理美是人的内在美,包括个体心理健康以及因为社会需要的实现而体验的心理满足感。因此,人的修养气质、德才胆识属于人的社会美。中医强调人的身体、情感和心理三者相互调和、相互促进的状态,强调内在的平衡、和谐和健康,并着眼于治疗各种心理疾病。从中医所谓的整体观念来说,人的身体和心理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人体内外部环境和谐的体现。

中医认为,情志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情志不遂、郁怒不解等情绪都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被称为情志病。例如,喜损气、怒伤肝、思伤脾。情志病的治疗与调节应该针对个体情况,采用温、化、降、散等方法进行,例如患有悲伤病的人,可以采用散瘀、润肺、止咳等方法进行治疗。

除了医学的预防和诊疗方法外,情志病的诊疗还包括审美疗法,如文学、书法、音乐、影视艺术等。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沉浸在一个美好的情感世界中,减轻压力和不良情绪;书法则可以通过磨练人的意志和修养,帮助人们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内心平静和稳定;音乐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能够影响人的情志、情绪和精神状态的治疗手段,被称为“音乐疗法”。例如,轻柔、舒缓的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气血,有助于缓解心理紧张,去除疲劳。快节奏的音乐适宜运动时听,可以使人在运动时增强耐力,以及调动内脏器官的积极性。

实际上,文学艺术因其所独具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的审美特征,可以让患者摆脱一种与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借此达到身心愉悦和提升人的修养境界的目的,中医心理美所追求的恰好也是这样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医家高尚的医德,不仅是医者自身心理美的体现,也是他们追求社会价值的崇高人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