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体现在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满足人民更加美好的健康需要,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色,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满足14亿人不断升级换代的健康需要,必须推进中医药服务量质同升,增强中医药健康供给能力。

其一,加快推进基层中医馆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根据地区实际,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标准(试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人才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确保群众可以享受便捷、实惠、多样的中医药服务。

其二,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中医药诊疗和研发能力。中医药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是基础。健全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中医药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终身学习为导向,协同推进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一体化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医德医风、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遴选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发挥他们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医药原始创新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中医师和中药师素质提升训练,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跟诊、进修等制度,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建设。

其三,优化中医药人才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中医药人才成长有其独特规律,人才考评机制要放眼长远,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在重大人才评选中实施中医药领域单独分组、单列计划,绩效考评重点考察临床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增强中医药从业者甘坐冷板凳的耐心,厚积薄发,构建中医药从业者潜心科学研究和临床的宽松政策环境。

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发展中药特色产业在助力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距上大有可为。

其一,提高药材种植科学化水平,提高中药品质。必须提高种植科学化水平,以更加绿色、天然的方式生产中药,引导药农尊重中药材生长规律、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平衡好中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关系,以品质赢得市场,助力农民增收。

其二,开展订单式生产,降低药农市场风险。药农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还面临市场异常波动带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订单式生产有效降低了药农市场风险,有助于中药材行业健康发展。

其三,推进“互联网+中药”,以科技提高中药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对中药生产、研发、销售进行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各个环节的精准度,减少市场波动对供给侧的冲击,有效规避中药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健全中药溯源平台,使中药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透明化,以监督提高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感,增强消费者对中药的信心。

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医药产业推动着物质文明进步;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核心价值,对促进精神富有、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同样具有独到的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为“仁、和、精、诚”,这些核心价值为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养料。

其一,以仁爱之心对待世界和他人。医者仁心。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要富有同情心,对患者的需要感同身受。仁者充满慈爱之心。在社会交往中,要常持恻隐之心,同情、怜悯身处困境、生存艰难之人,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不私其利,克己奉公、积极奉献。

其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中医药文化视野中,健康状态即阴阳和合,它强调通过调理天与人和、形与神和、志与意和、气血和、脏腑和,实现时空统一与动态平衡。在人际交往中,“和”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同理心对待他人,言语节制,行事光明,尊重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其三,精进职业技能。医术精益求精是中医药文化对学医行医、研医悟医的要求。每个岗位都有其独特的技能要求,只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更好为人民服务。每个人要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日积月累中夯实专业能力,提升为人民服务能力。

其四,坚持诚信求真。心怀至诚、一心赴救是中医药文化所倡导的医德。在社会交往中,“诚”涉及两个维度,对外要信于人,强调恪守诺言;对内要信于己,强调心口一致。

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中医药学吸收借鉴了“天人合一”思想,从天与人关系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医药事业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人与自然动态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一,推进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大部分中药的药用部分在整株中草药中的占比比较小,非药用部位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药材主产区要加大对中草药非药用部分的功能开发,利用它们研发日化、饲料、生物炭等资源再生品,减少中草药资源闲置浪费,打造取之于田,用之于田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

其二,循序渐进实现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如何协调临床使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是平衡维持药效与生态保护的可行出路。通过实验研究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有效成分、种类、含量、结构等,分析决定其药效的主要成分,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工艺,生产与珍稀濒危中药材有效成分一致、药效同等的替代品。

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崇尚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显著差异。推动中医药“走出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

其一,搭建中医药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沟通桥梁。几千年来,中医药守护了中华儿女的健康,中医药“走出去”,为各国解决健康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建立中医药文化与当地传统医药文化的联系,可以有效扫除中医药被认同的思想和文化障碍。从天人关系、思维方式、诊疗手段等角度挖掘当地传统医药与中医药的共通之处,能够有效提升中医药文化被认同的效率。

其二,提高海外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依托“一带一路”留学项目、鲁班工坊、孔子学院等平台,加强海外中医药人才培养。为提高海外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要遴选具有双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中医药教师队伍,把富有中国哲学意蕴的中医药以海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传授,确保海外学生掌握中医药精髓。

其三,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维护和平发展的重要纽带。积极稳妥推进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完善中医药“走出去”的政策保障,增进对他国药品监管和审批标准的了解,打造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服务窗口;以海外市场易于接受的方式彰显中医药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凸显其辨识度和不可替代性;重视海外市场政策研究,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法律法规将符合标准的中医药产品先行落地,以龙头产品为示范增强海外市场对中医药产品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