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陈晨
该单位已参展2期
正文共2353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李筱永:灯塔指学路 心光润心田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李筱永老师以其16年如一日的教学热忱,默默耕耘在卫生法学的田野上。她不仅培养了无数学子,更以其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润物无声,成为学生们心中坚实的后盾。
“教书比天大”
从教16年来,李筱永始终对教学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她常说:“教书比天大”。一位学生说:“李老师的课件永远是最新的,前一天发生的热点事件,第二天就可能出现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总是很期待能从李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又有什么新鲜事儿。”
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每次上课的前一晚,都再过一遍课件的习惯,为的就是将最新的热点事情及时补充进去,确保授课内容的新鲜和准确。
李筱永的课一般在上午9:00开始,但是7:00就可以在办公室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课前再次备课总会有新的想法,并且能够提前进入状态”。
课堂上,李筱永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大学生拿硫酸泼熊”事件中动物园的狗熊是个体还是财产问题;电影《周处除三害》中邪教精神控制致人自杀,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电影《消失的她》中精神障碍患者成年监护和精神疾病问题……都是她在课堂上深入剖析的案例。她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常常以生动的案例和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刑法等领域的法律问题。
李筱永常说,“将知识掰开了、揉碎了,才能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同时,李筱永也会在课堂上讲解法考真题,将法考题目与法条背后的法理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敏锐洞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成长。
作为学院卫生法学学系主任的她深知,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见“疗效”还得“对症下药”。李筱永经常关注学生对教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她经常召集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既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提升了教学水平,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又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科研无尽,探索不息
科研对于李筱永而言,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她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挑战自我,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李筱永说:“卫生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与传统法学相比,所有人都站在相同的起点,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遇。”
在医学院校从事法学研究,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临床资源,李筱永认为,这对于她的研究是十分有利的。目前,她致力于脑机接口在临床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的伦理和法学研究。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契机,是李筱永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偶然听到的一个讲座,让她对这一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脑机接口的伦理研究对于确保技术发展与应用符合道德标准、保护个人隐私和自主权,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与安全至关重要,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来规范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李筱永看来,生活中不缺少“研究课题”,只是需要一双发现“研究课题”的眼睛。
李筱永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学习。她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发现新的课题,同时也鼓励学生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学生毕业,她依然不厌其烦地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科研之路总是充满挑战,但李筱永总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2017年国社科中标后,由于选题比较敏感,调研阶段举步维艰,导致研究迟迟无法取得进展。直到2019年,终于在多方的努力下,课题组到湖南、山西等多地进行了实证研究。结题过程中她不断地复盘修改,邀请专家论证,终于顺利通过并出版专著。从前期调研的四处碰壁,再到结题的一波三折,中间的辛酸和彷徨可想而知,但是李筱永回忆时却说道:“只需要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去攻克,分阶段地解决掉每一个问题。我当时最长半个月没出过门,白天黑夜沉浸式地写作。”
历雨知寒,愿撑人伞
李筱永的老家在一个小县城,她从小品学兼优,高考成绩优异,考到了省会城市最好的学校。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研到了人大读取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李筱永觉得在上学期间由于较少参加活动,错失了很多机会,她认为自己的大学时光不够精彩。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更希望能帮别人撑起一把伞。“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有人点拨一下或者引领一下,那真的太幸运了。”她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真心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十分精彩、十分出彩的大学生活。
李筱永深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她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人生规划师,用她的智慧和经验,为学生们指引方向。“当学生感到迷茫时,老师要像灯塔一样为学生指明方向。”她认为,老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后,帮助学生分析他的优势和不足,用自己的见识和视野拓宽学生发展的路径,鼓励学生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她的教育方式充满了人文关怀,她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思考方式,来衡量自己的教育行为。李筱永谈到,“我也是一个母亲,将心比心,我希望我孩子的老师什么样,我就对我的学生什么样。”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注定是师生的双向奔赴。
在李筱永的教育生涯中,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成长。她认为,教育应当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在疫情期间,同学们都居家学习,全系只有一个学生在学校宿舍居住,当时他的精神压力非常大。李筱永得知情况后,马上联系这位同学。她了解这个学生的学术潜质,因此她鼓励学生写作,把空闲时间都放到学习上,烦了闷了就去操场跑步,不给自己留下“胡思乱想”的精力和体力。两个月的时间李筱永与这位同学每天都保持联系,指导学业、关心生活。这位同学说:“李老师是一束光,照亮了我那两个月的时光。”
李筱永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最普通教师的缩影,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智慧之光。她的教诲和关怀,不仅照亮了学生们的学术之路,更照亮了他们的人生旅程。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