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国家中医药局就上海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举行发布会(实录全文)

2023年10月1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医疗保障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 王思成: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布会,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王思成。


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中医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正式启动了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一年多来,5部门和7省(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遵循规律、守正创新,聚焦制度机制创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推动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今天,我们举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向大家重点介绍上海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


出席此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闻大翔先生;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胡鸿毅先生;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张超先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先生;


首先请闻大翔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闻大翔: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2021年12月,上海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一年多来,我们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强化多部门联动、综合改革、系统集成,各项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取得积极成效。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


一、统筹联动,凝聚综合改革向心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动谋划推进,连续两年将示范区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市政府出台建设方案,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到基层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卫健、中医药、医保、药监、科技、教育、人社、商务、财政等相关部门聚焦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出台系列支持文件;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全市16个区均成立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保障政策落地,形成市区上下联动、委办局协同施策的工作模式。


二、系统集成,提升综合改革攻坚力


围绕“必答题”和“特色卷”,统筹推进中医药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全面构建“规划引领、内涵导向、系统评价、多元激励、提升能级”五位一体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链”。


一是提升中医药“价值链”,引领特色发展。一方面,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确定首批22个病种,创新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付费模式,实现患者、医院、医保、中医药多方共赢。另一方面,开展中药饮片全流程追溯临床应用试点,以使用端作为切入口,首批23个品种实现了全程追溯和优质优价。同时建立从饮片溯源到代煎服务的一体化质控链条。


二是激活中医药“人才链”,夯实人才关键。一方面,打通了中西医结合人员执业障碍,出台了中医医师开展康复服务和非中医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的执业管理规定,构建人才队伍多元组合的“大中医”格局。另一方面,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路径,将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与职称晋升进行挂钩,提高了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积极性;以同质化为标准选拔优秀社区中医医师到上级医院开展多点执业,培养全专结合的骨干型人才,夯实分级诊疗的人力支撑。


三是打通中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释放创新动能。一方面,印发了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打造科创引领中医药发展新模式。同时,成立了“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开展“中医药成果转化与国际推广基地”的建设,科技助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的发展。


三、示范带动,强化综合改革牵引力


一是中医药服务领先效应进一步提升。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我市连续多年位居省份排名和机构排名双第一,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辅导类)等重大平台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


二是中西医协同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发展纳入市级医院整体规划并列入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市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推动综合医院推广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化,构建了中西医一体化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模式。


三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不断彰显。有4项科技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新增国医大师、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数量均位居全国各省的前列。


四是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的地位不断巩固。ISO/TC249共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98项,其中由上海主导的有23项,占比23.4%。中药胆宁片正式以药品身份走出国门,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全过程。


在今后,我们将围绕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改革举措的创新性,扩大综合改革集成度,打造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


示范区建设总体情况我就介绍这里,谢谢大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 王思成:

谢谢闻大翔局长。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青年报:


我们都知道中药质量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请问上海在提高中药药事服务特别是中药饮片质量方面有哪些举措?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闻大翔:

谢谢你的提问。中药饮片质量,是一个影响中医疗效的重要因素,也是管理的难点。上海在“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中,以提供“更便捷、更清晰、更有温度”的饮片服务为目标,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中药安心达”服务场景建设;实现了全市公立医院第三方代煎配送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也在国内率先开展从田头到床头可追溯饮片临床应用试点,大大提高了饮片药事服务水平。同时,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端查询到中药饮片在种植、采收、加工以及中药饮片代煎配送等相关信息,让群众能够“放心用中药”。这对中药饮片的质量保证,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主要开展三方面相关工作。


一是多部门协作,顶层设计,构建“中药安心达”云平台。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市商务委等多部门通力合作、明确分工,充分发挥上海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市中医质控中心作用,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中药安心达”平台,汇总医疗机构、企业的处方、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代煎配送等关键环节信息,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通过平台可以对饮片服务全流程实现追溯管理,提升了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二是建立饮片代煎服务和追溯管理行业标准体系。依托上海中药行业协会制定了饮片代煎服务和追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早在2016年,行业协会就发布了代煎服务一系列行业标准,从企业资质、场地人员的要求、浸泡煎煮以及包装物流等方面予以规范,同时推动企业开展信息化实时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协会研究制定三批71个溯源品种的行业试行标准,从植物基源、产地、农事管理、中药饮片的炮制、储存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其药材规格等级、“三无一全”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基于国标、高于国标。制定了追溯饮片生产企业管理规范和信息共享规范。全市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结合要求进行了场地、流程和信息系统改造。医疗机构在质控中心组织下,成立了联合驻厂质控组,实现了现场管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全方位质量控制。


三是利用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开展中药饮片药事服务全程监控。大家知道,由于区块链模式下不可篡改的特性,确保了“中药安心达”平台代煎配送过程和饮片溯源信息的存证服务,建立来可查、去可追、错可究的饮片全流程追溯体系。截至2023年9月底,在本市已覆盖全市380余家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累计上链中药饮片溯源数据11万余条,代煎配送处方750余万张。溯源饮片试点范围也扩大到35家医院、16家饮片企业和23个大品种,占35家试点医院饮片量的20%。刚才也介绍了,群众可以通过手机及时获取处方、代煎配送、饮片溯源的相关服务信息,体验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下一阶段,上海将进一步发挥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优势,逐步扩大溯源饮片试点单位和品种;通过多部门协作,强化产地源头和代煎质量管理,让群众能放心用到更高质量的中药。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 王思成:

谢谢,请继续提问。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服务群众健康的主力。近几年,上海在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方面表现都不错。请问胡鸿毅副主任,我们上海在推动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跟大家分享?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胡鸿毅:


谢谢你的提问。上海始终坚持将维护中医医院公益性、强化中医办院方向和加强医院管理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将绩效考核作为深化中医药内涵和服务建设的核心抓手。


一是高站位布局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了覆盖城乡、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100%的区均有政府办中医医院,10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科室,中医医师年均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一。“十四五”期间,又加快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构建市级中医医院多院区协同发展新格局;以4个区域中医医联体和55个市级专科专病联盟为纽带,带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和提质增效。此外,90%的三级中医医院设置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服务量从2021年7.6万人次,提高到2022年58.6万余人次。同时,各中医医院以新技术为载体,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场景再造,包括预约诊疗、远程服务等,创新中医药服务供应的新路径。


二是特色内涵为导向,走实中医发展之路。一方面,坚持以点带面,强化中医重点(优势)专科建设和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应用,构建了中医临床优势梯度支持体系。拥有9个国家区域专科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和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以及一批市级中医优势专科、优势病种和特色诊疗技术。另一方面,我们持续探索对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综合评价,将中医药内涵指标作为评价重点,考核结果与政策支持、项目投入挂钩,全市形成了非常浓厚的中医药发展氛围。中医医院门诊中药饮片使用率达到44.87%,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达到84.76%,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以中医医院深度评价,推动优化内涵式发展战略。结合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组织本市高层次专家,围绕中医医院“定位合理度、综合达标度、问题导向度、人才分布度、机制有效度”这五个维度实地开展中医医院深度评价工作,引导各级中医医院主动找问题、寻短板、建机制、显特色。各家中医医院均形成了考核管理框架以及工作制度,将目标计划融入日常各项工作,对问题开展“追踪考核”。


四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中医医院信息化起步较早,目前上海所有三级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均在4级以上。市级中医医院依托信息化,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对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实现驾驶舱式的展示和分析,有力地推动了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同时,上海市成立中医药信息统计中心,构建覆盖全行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药门诊、住院诊疗信息的大数据平台,定期采集和发布中医医院内涵运行数据,为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创新中医医院发展思路和模式,不断完善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链,努力建设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范式,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贡献中医的力量。我就回答这些。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闻大翔主任,近期上海率先提出要把社区打造成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请问现在有哪些具体举措,让优质中医药服务真正下沉到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闻大翔:

谢谢您的提问。中医药在我国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基层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近期,上海市在《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中首次提出“社区成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这一目标。


通过努力,全市构建起一张有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86家服务站(村卫生室)组成的最大的家门口中医药服务网络。


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六点: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把社区中医药服务最关键的场地改善和能力提升作为问题切入点,纳入到“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及“民心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中,也列入到每年市委市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各级财政给予了充分支持和保障。同时,上海市制定社区中医药服务综合指数,将其纳入对区委区府工作的考核体系中,很好保障了社区中医药服务的提升。


二是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全市各区积极创造政策环境,多部门协同,以评促建,高质量全面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首批满足创建条件的4个区将于今年底开展创建评审。


三是充分发挥四大中医区域医联体作用。上海市由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医院以及市中医院4所市级中医医院牵头,形成覆盖全市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域医联体。目前在社区开设中医医联体专病联合门诊134个,带教基层医师286名,全市16个区都实现了市级中医医院制剂在医联体内的社区调剂使用。


四是打造社区中医药服务新站点。从2022年起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计划要在3年内建设至少150个。项目选址在功能社区、社区生活圈里,以点带面,把中医药服务融入居民生活圈,满足“最后一公里”服务需求,打造“家门口”中医药健康之家。


五是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新能级。依托民心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在全国率先针对社区开展200项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将覆盖全市80%社区卫生中心,今年已支持首批76项。同时,推出社区中医基本病种清单,覆盖114种疾病,在国家清单基础上增加了44种。目前上海各社区平均可开展中医基本病种服务达到60余种。


六是培育社区中医药服务新势力。通过培养大批优秀社区中医人才,这是做好中医主阵地建设的重要抓手。我市通过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建设,安排百名市级名中医团队直接下沉社区进行指导。针对基层青年中医骨干开展了3批专项培养,其中有116名中医骨干同时被龙华,岳阳,曙光等三甲中医院实现双聘,进行同质化培训,切实提高社区中医药的诊疗水平。


所以说,把社区打造成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既是老百姓的需求,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符合群众的期盼。上海将进一步科学规划、调动资源,在政策机制上大力推进,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家门口的优质中医药服务。


经济日报记者: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医保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请问上海市医保部门采取了哪些举措来降低群众看中医、吃中药的负担?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张超: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上海医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我们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上海市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若干举措》,以“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管用高效”为基本原则,以体现中医临床价值为核心突破,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支持作用,不断鼓励和释放中医特色优势,让群众获得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主要做了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降低群众中医药治疗个人负担。上海目前开展的140多项中医诊疗项目以及1381种中成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符合国家标准和上海地方炮制规范的1460种中药饮片和上海医疗机构使用的617种中药制剂,均按甲类支付。2023年以来,中医药治疗累计报销医保费用约141亿元,其中:中医诊疗项目约20.6亿元、中成药约72亿元、中药饮片约46.9亿元、中药制剂约1.5亿元。参保人使用中医诊疗项目、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制剂,相关医药费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二是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们加快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批立项,新增了“中医舌脉面信息采集体质辨识技术”、“中药临方定制加工”、“药物面膜综合治疗”等中医医疗服务,促进中医药创新技术尽快投入临床应用。重点将功能疗效明显、特色优势突出、体现劳务价值的中医类项目纳入调价范围。支持特色中药药事服务,鼓励体现中医药个性化治疗特点的丸、散、膏剂等临方加工的临床应用服务。在取消药品加成时,保留了中药饮片25%加成,支持优质优价,促进中药饮片使用。


三是进一步提高群众就医便捷度。上海有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全国中医优秀人才、上海市名中医以及上海名中医工作室,我们将名中医坐堂的社会办中医门诊部,优先纳入医保定点。上海现在已经有167家中医类医疗机构,包括32家中医医院、135家中医门诊部,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并实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1家中医医院开展“中医+互联网”医疗服务。同时,加大社区中医服务、“区域+专科”中医医联体的支持力度,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社区中医馆和中医阁开展的中医药服务全部纳入医保支付。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


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是中医药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刚才介绍了上海在支持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方面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工作等,请问相关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张超:

感谢您的提问。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相关要求,服务健康上海建设,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支持促进作用,我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财政局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工作,遴选了22个体现中医独特作用和优势的病种,在22家二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坚持“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原则,发挥医保支付方式对中医价值医疗的导向作用,建立了疗效价值考评机制,明确了每个病种按疗效价值考核的指标内涵、考核规则、数据采集及价值支付办法。


试点以来,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工作成效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药应用普及率明显提高。通过医保支付的导向作用,22个病种平均每月收治例数从1591例上升至2468例,上升幅度达到55.1%;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例占比从18.3%上升至24.0%;平均每个病例使用的中医技术由3种上升为4种;中医药治疗费用占比提高10.8%。全面支持中医药应用,推动了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发展。


二是诊疗水平能级逐步提升。坚持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率、抗生素治疗率考核,减少抗菌药物使用,22个优势病种试点以来,整体抗菌药物使用率减少3.8%。部分优势病种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治愈率和好转率方面明显优于西医治疗,平均住院天数减少9.50%。进一步鼓励医疗机构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提质增能。


三是中医质优价廉优势进一步显现。科学确定了病种规范,进一步标化管理路径,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患者负担逐步下降。试点病种病例费用平均下降3.0%,患者费用负担也相应下降,充分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费用优势。


下一步,医保部门将继续会同卫生健康、中医药局等部门,积极开展优势病种遴选工作,不断提高病种覆盖面和试点医疗机构范围,促进本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助力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上海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请问上海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有什么样的举措来推动中西医结合更好发展?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闻大翔:

感谢您的提问。上海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中西医同规划、同部署,不断完善中西医协同的制度保障,推动中西医同步发展,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实施了中西医协同高质量发展工程。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开展的几项工作:


首先是在瑞金医院、市六医院等6家全国领先的综合医院开展市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率先制定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发展水平评价制度。在此基础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岳阳医院、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别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或建设单位。


第二方面是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分层救治体系、中医师巡诊及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到新冠预防、救治和康复全过程,取得很好疗效。


第三方面是建立系统西学中人才培养制度。持续实施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计划、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班、社区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这一系列的培训和培养措施构建完善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除此以外,还开设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西医学习中医专班,为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第四方面是建立完善西医、中医相互学习执业管理制度。上海市先后制定了《上海市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康复服务执业管理规定》以及《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执业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在全国率先探索中医从事康复服务、“西学中”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分类管理,从执业角度为这些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


第五方面是创新中医西医临床协作发展模式。以项目为抓手、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高疗效”作为目标,在过去十多年中持续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诊疗以及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引导项目等专项,推动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制定和推广实施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打造了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平台。比如,瑞金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等7个项目成为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


第六方面是创新中西医学科汇聚发展模式。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集聚了全市资源布局建设“中西医结合转化医学学科”。复旦大学成立“中西医结合创新药物研发校企联合实验室”,搭建中西医结合医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以上是上海市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开展的工作。


在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环节,不断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中西医结合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也努力为实现中西医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上海方案”。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上海电视台记者:


正如闻大翔主任提到的,上海瑞金医院正在推进建设首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请问现在相关工作的推进情况如何,有哪些成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光:


非常感谢这个问题。瑞金医院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中西医结合工作,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在瑞金已经蔚然成风。大家很熟知的王振义院士与陈竺、陈赛娟两位院士创立“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使得该疾病成为第一个可以被治愈的白血病。近年来,瑞金医院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对中西医结合的支撑力度。


首先,我们做了顶层设计,提高中西医协同高质量发展层级。瑞金医院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把中西医结合作为医院发展主要方向,同时融入到医院章程中去,作为瑞金医院重点工作计划,从建章立制、资源保障、人才建设、绩效激励等各方面全方位推动中西医协同创新。为强化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我们申请开设了上海市“西学中”瑞金专班,院领导带头参加,目前我们已经培养了140位中西医结合医生,这些医生在各个科室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在临床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西医结合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中西医协同服务能力。瑞金医院在制度上建立了中西医联合巡诊和联合查房制度,在一些优势学科,例如内分泌科、血液科、危重医学科等科室中,中西医结合联合查房、会诊和MDT制度已经蔚然成风,从而使得这些科室的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我们推广应用中药协定方,到目前为止,在瑞金医院协定中药处方已经有87个,院内制剂27种,积极探索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标准化建设路径。在新冠期间,我们大力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例如痰热清在新冠救治工作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对一些危重症的治疗,在新冠期间我们也使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抢救了多例肾移植术后、心脏移植术后和肠癌合并肠穿孔等新冠重症患者,都获得非常好的疗效。这说明在一家具有深厚底蕴的综合医院中,采用中医的方法,利用中西医结合的路径,可以使得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成效会明显提高。


第三,倡导高水平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全方位打造“智慧中医”。瑞金医院聚焦中西医研究前沿,开展重大疑难杂症中西医联合攻关,包含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等等,同时还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开发智能化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系统。目前已经在淋巴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且制定了2023版淋巴瘤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出版《淋巴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伤科也积极开展医工交叉研究,例如新型夹板获得了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同时伤科还与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合作,通过无感化采集、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等手段,对筋骨病的诊疗进行数字化和标准化研究。


中医药是中国科学和中国智慧的结晶。我们每一位中国医生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有责任将中西医结合发扬光大,形成中国医学的特色。瑞金医院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践行者,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身先士卒,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上海科技资源比较聚集,能否介绍一下在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和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胡鸿毅:

谢谢你的提问。大家都知道,科技创新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回答好中医药现代化之问,是国家交付上海的重要改革任务,上海按照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中西医和多学科结合的原则,系统布局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多部门协同的政策体系构建,不断强化上海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


一是加大有组织科研的支持力度和系统布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市科委、市医保局、市药监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公立医院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融医疗大数据、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为一体的多维度集成化优势病种评价机制,强化科研对专科(学科)内涵发展的支撑,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二是平台搭建驱动高水平科研。支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中医药循证医学技术支撑平台、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防治研究平台、中药方剂配伍与药效预测智慧研究平台、中医药大品种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等,努力破解循证证据支撑度不够、中医药疗效机制不清、中药珍稀资源不足等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海交大医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成立全国首个“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力求诞生从0到1的原始重磅创新突破,同时依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中医神志病研究所,拓展了中医药在现代健康理念的应用领域。


三是协同创新支撑能效转化科研。开展了“海派名医学术经验传承创新提质升级项目”试点工作,大师与院士联合组建多学科团队和传承学术的共同体,这是核心的模式,打造名中医学术经验转化有效路径,打造多方联动的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创新提质升级新范式。同时我们成立了“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以“经验方、协定方及医疗机构制剂向创新中药的转化”为突破点,以“培育中药新药大品种”为聚焦点,努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进入快车道。


这里有几个例子,比如沪产中成药大品种麝香保心丸完成了MUST系列研究,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又证明它的经济性,将中医药循证医学提高到了新高度,同时发现中医药新的作用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校企合作研发的苓桂术甘颗粒,成为国内首个按照古代经典名方目录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不断探索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新社记者:


近年来,中医药在国际范围内获得了更多认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在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特别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方面,有哪些优势和探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胡鸿毅:

谢谢您的提问。众所周知,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标准化也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上海市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将其作为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环节。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2021年《上海市中医药条例》颁布,将“支持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和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列入其中,为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均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和海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二是加强机构建设。2022年9月,市委编办批复成立“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机构性质为公益二类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研究院以3个国际组织的工作机构为核心,实行开放式、国际化、跨行业、多元化的运行模式,有力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掌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成为这个研究院的重要工作目标。


三是加强项目支持。在连续四轮的上海市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中,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均是重要的支持方向,累计投入财政经费超过千万。为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建设,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和市中医药管理局在2023年启动中医药标准化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前期基础研究工作,为国际标准制定研究做好储备。


四是加强人才建设。为鼓励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在市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2022年共同制定印发的《关于深化上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将参与研究的中医药国际标准认定为职称晋升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将主持并出版中医药国际标准作为晋升正高级职称的破格条件。


通过努力,上海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ISO/TC249发布的中医药国际标准中,上海主导研制的标准占比达到23.4%,为我国牢牢掌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 王思成:

谢谢鸿毅副主任。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了,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系列新闻发布会,我们下一场再见。谢谢大家。